胃功能三项:胃癌筛查的“血清胃镜”,您需要知道这些!
来源: 医院宣传科 时间: 2025-03-17 点击人次: [ 打印 ] [ 关闭 ] [ 收藏 ]
2022年中国新发胃癌病例数为35.87万例,占全国新增癌症病例数的7.4%,位居国内新发癌症第五位、癌症死亡原因第三位,尤其是男性患者比例更高。
胃癌的预后与诊治时机密切相关,进展期胃癌即使接受了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,5年生存率仍低于30%。而大部分早期胃癌在内镜下即可获得根治性治疗,5年生存率超过90%;因此,在胃癌高危人群中进行筛查和内镜早诊早治,是改变我国胃癌诊治严峻形势的高效可行途径。
胃功能三项是什么?
胃功能三项是通过抽血检测的胃蛋白酶原Ⅰ(PGⅠ)、胃蛋白酶原Ⅱ(PGⅡ)以及胃泌素17(G-17)三种指标的组合,用于评估胃黏膜的健康状态。
1、PGⅠ:主要由胃底腺分泌,反映胃酸分泌功能。当胃黏膜萎缩(如萎缩性胃炎)时,PGⅠ水平会降低。
2、PGⅡ:由全胃黏膜分泌,升高提示胃黏膜炎症或幽门螺杆菌感染。
3、PGⅠ/PGⅡ比值:比值降低可能提示胃黏膜萎缩或胃癌风险。
4、G-17:由胃窦分泌,反映胃酸水平及胃窦健康状况,异常升高或降低可能与萎缩性胃炎或胃癌相关。
为什么要做胃功能三项?
这项检查被称为“血清胃镜”,核心意义在于早期筛查胃癌风险:
1、评估胃黏膜状态:
PGⅠ降低或PGⅠ/PGⅡ比值下降,提示胃黏膜萎缩(癌前病变)。
PGⅡ升高可能与胃炎、溃疡等急性病变相关。
2、胃癌风险分层:
联合三项指标异常(如PGⅠ降低+PGⅠ/PGⅡ比值低+G-17异常),提示需进一步胃镜检查以排除胃癌。
3、无创便捷:仅需抽血2-3ml,适合大规模筛查或胃镜恐惧者。
哪些人是胃癌高危人群?
根据《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共识》,以下人群需重点关注:
1)年龄≥40岁,尤其男性。
2)家族史:直系亲属有胃癌或食管癌病史。
3)不良饮食习惯:长期高盐、腌制食品、吸烟、酗酒。
4)胃病史:慢性萎缩性胃炎、胃溃疡、幽门螺杆菌感染者。
5)胃癌高发地区居民:如西北、东南沿海地区。
哪些人建议做胃功能三项?
1)胃癌高危人群:作为初筛工具,降低胃镜过度使用。
2)有胃部症状者:如反复上腹痛、胀气、反酸、消瘦等。
3)治疗后随访:监测萎缩性胃炎、溃疡等疾病的治疗效果。
4)健康体检:40岁以上人群可纳入常规体检项目。
检测注意事项
1)空腹抽血:需禁食8-12小时,避免饮食影响结果。
2)药物影响:检测前3天停用抗酸药(如奥美拉唑)、胃黏膜保护剂(如硫糖铝)。
3)特殊人群:孕妇、儿童需医生评估必要性。
4)近期做过胃镜者,建议间隔1周再检测。
结果解读:单项异常≠胃癌!需结合胃镜、幽门螺杆菌检测等综合判断。
胃功能三项是胃癌筛查的“第一道防线”,但不能替代胃镜!若检测结果异常,务必遵医嘱进行胃镜精查,早发现、早治疗才是防癌关键。
目前检验科已开展此项检查,当日上午采血,当日出结果。
参考文献:
[1] 国家癌症中心 2024年全国癌症报告
[2] 中国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(2022,北京)
[3] Miki K et al.1995,p139-143.
[4]Kodoi A,et al.1995;30:452-60.
供稿:检验科 李冬梅